STAR科大组立足国内做出重要成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2-21浏览次数:21

 

     我校RHIC-STAR合作组成员许依春博士、2010级博士生崔相利和唐泽波副教授与美国科研人员合作,利用RHIC-STAR探测器,创新实验事例触发和粒子鉴别手段,首次测量到质子-质子碰撞中K介子在高横动量区域的产额,并大大地扩展了其他粒子产额测量的动量范围。高横动量强子由散射的高能夸克碎裂产生,而不同味夸克和胶子产生不同成份的强子。该结果首次在高能粒子对撞机实验中观测到正反粒子产量比例随动量升高而下降。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当前已有的微扰量子色动力学计算的结果,也为以后的各种理论计算不同味夸克和胶子碎裂函数和高能粒子对撞中QCD强子产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依据,进而减小参数误差以及在新物理探索中对QCD背景提供更精确的描述。此外,通过比较重离子(金核-金核)碰撞与质子-质子碰撞结果,发现不同高横动量强子在重离子碰撞中的产额压制是类似的,这为当前理论给出的部分子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产生的致密介质中的能量损失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结果和限制。这一测量结果对于加深理解极端情况下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和新的物理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更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这是STAR科大组立足国内,做出的又一重要物理成果。该研究成果于2012年2月14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08, 07230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