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科、学位点情况
研究生教育
目前相关领域的实验室已毕业人员
More重要通知
相关链接

核探测方向研究生课程

课程名称:核与粒子物理导论

学时:80

主讲老师:许咨宗

课程简介:

   第一章 粒子束的获得和的探测:1.1 粒子束;1.2 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 粒子的探测和分辨。第二章 核与粒子的基本特性:2.1 质量;2.2 不稳定粒子的质量及其衰变宽度;2.3 核及粒子的自旋;2.4 核及粒子的电磁矩。第三章 粒子碰撞运动学:3.1 光速不变原理的实验检验;3.2 Lorentz 变换和四矢量;3.3 Lorentz不变量及虚粒子;3.4 系统不变质量和反应阈能;3.5 动量中心系和实验室系。第四章 核与粒子的非点结构:4.1 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描述;4.2 核与粒子的非点结构。第五章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5.1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5.2 np 对称性和同位旋守恒;5.3 规范不变性-相加性量子数;5.4 全同粒子交换对称性;5.5 空间反射变换及宇称;5.6 电荷共轭变换;5.7 中性K介子衰变和CP破坏。第六章 强子结构 :6.1 强子谱;6.2 重子十重态和八重态;6.3 介子的SU(3)多重态;6.4 强子的质量;6.5 重味夸克的发现;6.6 含有重味的强子。第七章 粒子及其相互作用:7.1 场论中与粒子的基本图象;7.2 带电粒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QED;7.3 强作用动力学;7.4 弱相互作用;7.5 Open Questions。第八章 原子核稳定性及其结构模型 :8.1 原子核的稳定性;8.2 原子核的单粒子运动;8.3 原子核的其他运动形态;8.4 核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课程名称:粒子探测技术

学时:80

主讲老师: 汪晓莲/孙腊珍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实验为背景,介绍各种微观粒子探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和应用。主要内容有:1.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各种粒子被探测的基本原理。2.粒子探测器:气体探测器、多丝正比室和漂移室、时间投影室和时间扩展室、RPC和MRPC、半导体探测器和硅微条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契伦柯夫探测器。3.高能磁谱仪。

课程名称:核与粒子物理实验方法

学时:80

主讲老师:李澄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核与粒子物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

主要讲授:束流的获得和输运(粒子束的产生、束流的传输、加速器的种类等),符合测量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参量及定时的方法,β放射性活度的绝对测量(小立体角和4π β-γ符合法等),带电粒子的能量和动量测量(磁谱仪和高能量能器等),γ射线能量测量(NaI探测器、低能X 射线测量、高分辨γ谱仪等),中子能量通量测量(飞行时间谱仪、核反冲法、核反应法等),质量和电荷测量、粒子鉴别(飞行时间谱仪、切论科夫谱仪、磁谱仪等),寿命测量(延迟符合测核能级寿命、电子学方法测粒子寿命等),截面测量(微分截面和总截面的测量、对撞机上的截面测量),自旋磁矩和极化测量(激发态原子核自旋和磁矩的测量、粒子的自旋和磁矩的测量、极化测量的基本原理等)。

课程名称:对撞物理

学时:80

主讲老师:张子平/伍健

课程简介:

   课程对当今高能对撞实验的最新进展,包括实验技术方法和所研究的基本物理过程进行系统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1.对撞实验的实现方法和手段,重要的探测技术及原理;2.物理过程的分析及相关截面的测量和计算;3.深度非弹实验(ep)的研究;4.J/Psi 物理介绍;5.高能核核碰撞物理;6.标准模型理论;7.CP破坏的理论和实验;8.高能e+ e 对撞的物理和实验;9.W,Z物理;10.QCD的唯象理论。

课程名称:近代物理进展

学时:80

主讲老师: 杨保忠/韩良

课程简介:

   为了开阔视野,增加与物理学有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界面,邀请一些专家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希望同学能从战略的高度,了解目前科学的发展和我们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课程内容主要选择: 1. 新兴学科(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空间物理、非线性物理、超导物理、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聚变技术和ITER、高能物理和粒子探测等); 2. 物理学有关的交叉学科(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物理学和天体物理的交叉、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物理学和科技考古的交叉、物理学和固体力学的交叉、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物理学和数学的交叉等); 3. 科大较强的学科(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绿色化学、高性能计算机、火灾科学、同步辐射及应用、登月计划等)。

课程名称: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分析中的统计方法

学时:60

主讲老师: 刘衍文

课程简介:

   本课程集中讲述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工具:如何从数据中将信号与本底贡献归类,从统计涨落中提炼物理测量值等等。以实际的物理分析为例,说明的概率论与统计学在物理分析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

课程名称:粒子物理实验前沿

学时:80

主讲教师: 赵政国

课程简介:

   This course will use the existing experiments as objec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he most frontier experiments of the particle physics that have been exploring both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particle physics, including search for new physics. The outline of the course is: Standard Model picture of the material world and new physics beyond the SM, The mission of the particle physics in 21 century, from physics idea to experiments analysis of the frontier experiments, ATLAS experiment at 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 BES experiment at 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BEPC), Belle experiment at KEK.

课程名称:实验的数据处理

学时:80

主讲老师: 李耀清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核与粒子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重点强调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内容正确地选择和熟练地应用这些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核与粒子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统计分布,实验数据的篩选和误差理论基础,参数估计(包括贝叶斯估计)在粒子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假设检验在实验物理中的应用,最小二乘法和曲线拟合(包括约束条件下的最小二乘法)在实验物理中的应用,常用的谱分析技术,序列的卷积与离散富里叶变换,快速富里叶变换及实验谱的去卷积技术。

课程名称:射线成像原理

学时:80

主讲老师:李耀清

课程简介: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当今核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射线成像技术的原理,发展趋势及主要应用范围,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日后从事有关方面的开发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以射线投影的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为例,着重讲授投影原理﹑图像重建的数学基础——Radon 变换与反变换﹑图像重建的主要算法(包括反投影法﹑滤波反投影法﹑富里叶变换法﹑代数法(包括ART和SIRT),投影数据的计算机模拟等。此外,对γ相机原理﹑正电子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及核磁共振成像等也作适当介绍。

课程名称:核技术应用

学时:80

主讲老师:沈激

课程简介:

   本课程帮助攻读核物理及应用物理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系统了解核技术在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应用和形成的交叉学科。主要讲授:1.核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带电粒子弹性散射和反冲分析,沟道效应分析,瞬发核反应分析,正电子湮没分析,活化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穆斯堡尔效应分析,加速器质谱分析,同步辐射分析。2.工业核测量:标记式测量,电离式测量,散射式仪表,透射式仪表, 源激发X荧光仪。3.核医学技术:功能仪及扫描仪,γ相机,单光子发射CT(SPECT),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同位素治疗和放射治疗,体外分析。4.射线影像技术:医学XCT,工业XCT,磁共振成像MRI。5.辐射加工:辐射物理加工,辐射化学加工,辐射消毒和辐射杀菌,辐射环境治理。6.核能源:裂变能源,聚变能源进展,同位素能源及应用。

课程名称:高等核固体物理学

学时:80

主讲老师: 叶邦角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正电子和Muon子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适合于从事核物理与材料科学交叉的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本课程以正电子与Muon子物理与谱学为基础,并结合国际上在该方向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粒子(正电子和Muon子)与材料相互作用、核谱学原理与技术、正电子和Muon子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正电子和Muon子的冷却技术与应用、正电子和Muon子新物理等

课程名称:原子核理论

学时:60

主讲老师: 王群

课程简介:

   第一章 角动量理论和二次量子化方法:1.1 角动量理论;1.2 二次量子化方法。第二章核力:2.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2.2 核力基本性质及满足对称性要求的核力一般形式;2.3 核力问题的唯象分析方法;2.4 核力的微观理论。第三章 原子核的壳模型:3.1 独立粒子模型;3.2 剩余相互作用;3.3 对关联 。第四章 原子核的集体运动:4.1 原子核的振动模型;4.2 原子核的转动模型;4.3 Bohr 哈密顿量和转动-振动模型(RVM);4.4 Nilsson哈密顿量和变形核的单粒子运动;4.5 高速转动核结构和高自旋态;4.6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4.7 核结构的微观理论。第五章 γ跃迁和β衰变:5.1 γ跃迁;5.2 β衰变。第六章 核反应:6.1 核反应的S矩阵散射理论;6.2 核反应机制和光学模型;6.3 直接反应过程的基本理论 ;6.4 复合核过程和平衡前反应;6.5 重离子核反应。

课程名称:高等量子力学

学时:60

主讲老师:马文淦/张仁友

课程简介:

   本课程补充、延伸、提高本科生通常所学量子力学,使研究生从更高更概括的角度更全面深入地掌握量子力学,为从事原子分子,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准备必要的基础。 高等量子力学A,B内容相同部分:绪论;第一章 对称性和守恒定律;第二章 角动量理论;第三章 散射理论;第四章 二次量子化;第五章 相对论量子方程。 其他章节根据各学科要求讲授。

课程名称:量子色动力学

学时:80

主讲教师: 马文淦

课程简介:

   本课程重点讲授量子色动力学理论以及在当前粒子物理研究前沿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量子色动力学理论 ;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的总截面;碎裂函数与喷注;轻子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强子强子碰撞中muon对产生;QCD耦合常数的重整化和跑动;强子 强子碰撞中粒子和喷注的产生;微扰QCD的其他应用(Upisilon衰变,Pion介子的形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