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油气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时间:2017-07-17浏览:48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承担的深水油气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研制课题取得重要进展。7月3至6日,重点实验室曹平副教授、黄锡汝博士后带领研究团队在位于天津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完成深水油气勘探拖缆采集装备原型样机的整体调试,并向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进行研制进展汇报。物探事业部曹占全副总经理、科技与信息部王征经理、装备研制中心朱耀强总工程师、阮福明总工程师、采集系统研发室黄龙君主任等1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与科大研究团队就装备研制进展和技术细节进行深入讨论。曹占全副总经理对本次样机整体联调成功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对双方单位下一步的合作内容作了重要指示。

  

  

  天津联合调试现场及原型样机展示

  

  

  深水油气勘探拖缆采集装备核心仪器电路(左)及固体电缆(右)

  目前我国海上地震勘探设备全部依赖进口,每年采购费用高达10亿元人民币,国外除对仪器作业的关键指标(如最大作业深度22米,道间距不小于12.5米)进行限制外,还对我国油田服务公司的生产作业区域进行竞争性限制,严重制约了我国海上物探作业方法的发展,削弱了我们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重点实验室所研制的全新一代自主深水油气勘探拖缆采集装备——iTRACE拖缆地震采集系统,直接瞄准深水作业能力,具有技术指标高(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工作深度大(100米)、作业距离长(高达12公里以上)、覆盖范围广(最大24缆覆盖)、绿色环保(固体电缆,对海洋环境无害)等优点,有望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洋拖缆采集系统。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2018年装备长距离二维物探船,2020年装配三维(12缆)物探船,并逐步形成海上作业能力。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imited,英文简称COSL,中文简称中海油服)在中国近海市场最具规模且占主导地位,是亚洲最具规模的综合型油田服务供应商,并拥有亚太地区最强大的海上石油服务装备群,是中国海洋物探的“国家队”,代表了中国物探技术的水平。COSL服务贯穿海上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生产的各个阶段。业务分为四大类:物探勘察服务、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及船舶服务,内容涉及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生产的各个阶段,为石油、天然气及其他地质矿产的勘察、勘探、开发及开采提供服务。

  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立“先进测量仪器应用工程中心”,积极开展先进核电子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转移,助力我国深水油气勘探核心装备的研制,打破国外垄断,提升我国海油物探作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重点实验室安琪教授、曹平副教授为课题负责人。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