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核与粒子物理导论 | |
学时:80 |
主讲教师:许咨宗/伍健/韩良 |
课程简介: 第一章 粒子束的获得和的探测:1.1 粒子束;1.2 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 粒子的探测和分辨。第二章 核与粒子的基本特性:2.1 质量;2.2 不稳定粒子的质量及其衰变宽度;2.3 核及粒子的自旋;2.4 核及粒子的电磁矩。第三章 粒子碰撞运动学:3.1 光速不变原理的实验检验;3.2 Lorentz 变换和四矢量;3.3 Lorentz不变量及虚粒子;3.4 系统不变质量和反应阈能;3.5 动量中心系和实验室系。第四章 核与粒子的非点结构:4.1 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描述;4.2 核与粒子的非点结构。第五章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5.1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5.2 np 对称性和同位旋守恒;5.3 规范不变性-相加性量子数;5.4 全同粒子交换对称性;5.5 空间反射变换及宇称;5.6 电荷共轭变换;5.7 中性K介子衰变和CP破坏。第六章 强子结构 :6.1 强子谱;6.2 重子十重态和八重态;6.3 介子的SU(3)多重态;6.4 强子的质量;6.5 重味夸克的发现;6.6 含有重味的强子。第七章 粒子及其相互作用:7.1 场论中与粒子的基本图象;7.2 带电粒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QED;7.3 强作用动力学;7.4 弱相互作用;7.5 Open Questions。第八章 原子核稳定性及其结构模型 :8.1 原子核的稳定性;8.2 原子核的单粒子运动;8.3 原子核的其他运动形态;8.4 核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 |
课程名称:粒子探测技术 | |
学时:80 |
主讲教师:汪晓莲/孙勇杰 |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实验为背景,介绍各种微观粒子探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种类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各种粒子被探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根据实验要求,会选择粒子探测器,确定采用的探测技术,设计安排实验,并给出实验原理方框图。 主要讲授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实验和各种探测器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微观粒子的性质和它们的探测原理,粒子探测器的统计性质和试验数据处理知识。以及各种探测器:气体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契伦柯夫探测器、气体多丝室、各种径迹探测器、粒子探测系统、各种磁谱仪(高能磁谱仪和重离子磁谱仪)等。 | |
课程名称:核物理实验方法 | |
学时:80 |
主讲教师:李澄 |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核与粒子物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 主要讲授:束流的获得和输运(粒子束的产生、束流的传输、加速器的种类等),符合测量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参量及定时的方法,β放射性活度的绝对测量(小立体角和4π β-γ符合法等),带电粒子的能量和动量测量(磁谱仪和高能量能器等),γ射线能量测量(NaI探测器、低能X 射线测量、高分辨γ谱仪等),中子能量通量测量(飞行时间谱仪、核反冲法、核反应法等),质量和电荷测量、粒子鉴别(飞行时间谱仪、切论科夫谱仪、磁谱仪等),寿命测量(延迟符合测核能级寿命、电子学方法测粒子寿命等),截面测量(微分截面和总截面的测量、对撞机上的截面测量),自旋磁矩和极化测量(激发态原子核自旋和磁矩的测量、粒子的自旋和磁矩的测量、极化测量的基本原理等)。 | |
课程名称:核技术应用 | |
学时:80 |
主讲教师:沈激/孔伟 |
课程简介: 本课程帮助攻读核物理及应用物理的本科大学生, 系统了解核技术在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应用和形成的交叉学科。 主要讲授:1)核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带电粒子弹性散射和反冲分析,沟道效应分析,瞬发核反应分析,正电子湮没分析,活化分析,X 射线荧光分析,穆斯堡尔效应分析,加速器质谱分析,同步辐射分析。2)工业核测量:标记式测量,电离式测量,散射式仪表,透射式仪表,源激发X 荧光仪。 3)核医学技术:功能仪及扫描仪,γ相机,单光子发射CT(SPECT),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同位素治疗和放射治疗,体外分析。4)射线影像技术:医学XCT,工业XCT,磁共振成像MRI。5)辐射加工:辐射物理加工,辐射化学加工,辐射消毒和辐射杀菌,辐射环境治理。6)核能源:裂变能源,聚变能源进展,同位素能源及应用。 | |
课程名称:原子核物理 | |
学时:80 |
主讲教师:王群 |
课程简介: “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转化(以衰变和反应),结构和支配它们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的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又有广泛应用性,但由于两条难点;和原子物理比出现了宏观经典不存在的弱作用和强作用,强作用又是最复杂多样的;和粒子物理比,它是多体问题)。内容繁杂,较难掌握。 课程内容着重以下几方面。1、考虑到两条难点,故以原子核态的性质为主线,力使繁杂的课程内容有条理,使学生初步了解上述难点的物理内涵及其处理思路,了解核物理领域是如何在实验和理论的紧密结合不断推动下,达到当前的较为深入的认识水平;2、介绍核物理中的前沿内容,介绍核物理的交叉科学和应用学科;3、通过和诸多前期微观物理实验和理论课程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微观物理基本概念和图象;4、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重点讲授历史的认知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 讲授内容具体包括:1、原子核态性质;2、放射性衰变规律及其应用;3、原子核结构模型;4、γ跃迁;5、β衰变;6、α衰变,裂变和其他强子衰变;7、核反应;8、核力;9、原子核物理与武器,能源,宇宙和天体。 | |
课程名称:原子核理论 | |
学时:80 |
主讲教师:王群 |
课程简介: 原子核理论是物质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必要知识。本课程是物理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核力问题,核结构,核反应,核衰变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原子核物理的一些新进展等。 | |
课程名称:核物理专业实验 | |
学时:80 |
主讲老师:汪晓莲/伍健/孙金华/孔伟 |
课程简介: 1、半圆β磁谱仪的安装、调试及参数测定;2、正电子寿命谱仪的安装﹑调试﹑样品测定及数据处理;3、小立体角法测量β射线绝对强度,包括安装调试测量系统,测量样品,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4、β-γ符合,包括仪器的安装调试,分辨率及符合曲线的测定,误差分析;5、康普顿散射实验,包括仪器的调试,测量数据,数据处理;6、高纯锗探测器的性能测试,包括测量能量分辨率、峰康比、效率曲线刻度;7、CT 成像实验,包括数据采集,模拟,成像处理;8、γ像机实验,包括数据采集,成像处理。。 |
本科生研讨班
课程名称: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唯象理论 | |
学时:40 |
主讲老师:王群 |
课程名称:高能核物理综述 | |
学时:40 |
主讲老师:黄焕中/邵明 |
课程名称:高能核物理导论 | |
学时:40 |
主讲老师:许怒/许长补/董昕/张一飞/唐泽波 |
课程名称:BESIII 探测器及其读出电子学系统 | |
学时:40 |
主讲老师:王贻方/汪晓莲 |
课程名称:北京谱仪物理数据分析 | |
学时:40 |
主讲老师:沈肖雁/汪晓莲/鄢文标 |
课程名称:粒子物理实验中的统计方法 | |
学时:40 |
主讲老师:朱永生/韩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