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 称:教授
邮政地址:合肥市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办公电话:0551-63601178
传真号码:0551-63601164
电子信箱:zzxu@ustc.edu.cn
学历与工作简历
1958年-196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学习,毕业于实验原子核物理专业,1963至1966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梅镇岳先生攻读实验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67年毕业留校, 聘任为近代物理系助教。1983年晋升副教授,1993晋升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7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主要承担原子核物理教学,1969-1970 在北京电器科学院参加北京市组织的半导体离子搀杂的试验研究;1971-1972参加上海原子核所(今天的上海应用物理所)核电站的零功率试验堆的实验;1973年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所前身)参加唐孝威先生主持的 “新的单电荷重粒子的寻找”的研究课题;1974-1976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能物理实验“大型多丝正比室”的制作和测试。
1978-1979年作为中国科学院10人科学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参加PETRA/DESY丁肇中领导的MarkJ 合作研究;1982-2002年参加 LEP/CERN丁肇中领导的 L3合作研究;2001-2003年参加“多间隙电阻板”气体探测器的R&D。2004年退休,同时返聘至今。
1981至今,开设并主讲“核与粒子物理导论”,为25届本科生授课;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约十多位。
研究领域
1)粒子探测技术和粒子探测器
从事多丝正比室(MWPC)、多级雪崩室(MSAC)、自猝灭流光室(SQS)和多间隙电阻板室(MRPC)等气体探测器的发展和研究;先后开展对新型闪烁晶体(BGO, BaF2,CeF3,PbWO4等)的荧光(产额 衰减时间)以及抗辐照特性的研究。
2)正负电子物理(tao-charm physics, B-physics and Z-physics)。
3)射线物理和射线成像。
4)暗物质和稀有衰变寻找及相关新型探测器的R&D。
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
1)《 暗物质暗能量重大研究计划-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器预研》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
2)《暗物质暗能量理论与实验预先研究》 (科技部973专项)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网格气体探测器的研究》
学术与社会兼职
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高能物理分委员会副主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高能物理重大国际合作专家顾问组》成员
代表性成果
1)《核与粒子物理导论》
20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2) 200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困学守望终身成就奖”
3) A single Time-of-Flight tray based on multigap resistive plate chambers for the STAR experiment at RHIC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 V508 No. 1-2 (2003) pp 181-184
4) A method to suppress Cherenkov background in the measurement of decay time
Nucl. Instr. & methods in Phys. Research A 405(1998)
5) Properties of optical and electrical signals of self-quenching streamer mode in coexistence region
Nucl. Instr. & methods in Phys. Research A 372(1996)